要設計高標準的醫(yī)院建筑絕非易事。醫(yī)院建筑是非常復雜的公共建筑類型之一,空間秩序要求嚴格,功能需求內容繁多,如何將各功能分區(qū)合理組織布局,并在符合法例要求之余契合業(yè)主要求,以及如何將錯綜復雜的垂直、平面交通運輸路線設計得高效合理都是設計管理團隊要面臨的挑戰(zhàn)。

▲ 香港兒童醫(yī)院
香港兒童醫(yī)院位于香港啟德發(fā)展區(qū)南區(qū),占地21684平方米,建筑面積加上地下室近20萬平方米,由兩座以3條連接橋貫穿各11層高的大樓、中央庭院、兩層地下室和其他相關設施組成,共提供468張床位。工程從2013年8月開工,在2017年9月竣工,并于2018年12月開始分階段投入運作,項目政府整體投資130億港元。本文將著重分析香港兒童醫(yī)院的病房區(qū)、手術室、中心消毒室、藥劑室、放射科這五大核心區(qū)域的規(guī)劃設計。
病 房 區(qū)
我們通過將香港兒童醫(yī)院住院病房區(qū)的短翼采用工字形設計,增加了中間病房的采光能力。為了便于病人的康復,我們結合香港醫(yī)院的地理位置,將病房主要設計在兩側,配合落地玻璃幕墻設計,最大程度的將維多利亞港的全海景呈現給病人,而中間病房則通過地下中央花園等,給病人呈現豐富的戶外風景。

▲ 病房區(qū)設計方案
標準病房區(qū)配備了一個擁有270°視角的主護士站,每兩間病房配備一個迷你護士站。

▲ 護士站
270°視角的主護士站主要提供全面的咨詢、取藥等日常醫(yī)護設備,而迷你護士站的設計則是在增強對患者觀察強度的同時,無需進入病房,減少對患者的影響和干擾,從而為患者創(chuàng)造較為平常的生活場景。

▲ 病房

▲ 隔離病房
在病房的設計上,我們除了考慮床位數量搭配,包括單人房、雙人房、4人房及6人房的組合,為不同病癥的兒童提供針對性的治療環(huán)境。在病房內部設計上,延續(xù)各層主題動物的設計風格,將主題動物帶入病房中,為兒童演繹各類故事。醫(yī)院在4樓同時設計有20個過夜房位,為更多病患家屬提供不同過夜選擇,減少家屬在陪護過程中產生的壓力。
手 術 室
Operating Theatre
手術室是醫(yī)院的重要技術部門,在手術室正常使用過程中如何保證無菌的環(huán)境,如何保證手術過程中溫度、濕度及氣壓要求是我們設計及施工的重點。

▲ 手術室
在設計手術室時,我們將清潔區(qū)域(Clean Area)及污染區(qū)域(Dirty Area)嚴格區(qū)分。通過設置室前潔凈走廊(Clean Corridor)、室后污物走廊(Dirty Corridor)、準備室(Preparation / Anesthetic Room)、清潔室(Scrub up Room)等,達到所有人員和物件的動線清晰且清潔區(qū)域與污染區(qū)域嚴格區(qū)分的效果,同時所有物流流向均為單向,避免二次感染。
香港兒童醫(yī)院共設有14間手術室,包括1間混合型心臟導管復合手術室,主要集中在A座三層,B座三層設有小兒科加護病房及心臟病房,兩者通過一條廊橋連接。
手術室使用過的設備儀器經污物走廊運送至污物貨物電梯(A-L3)再運至地下室的中央消毒供應室,經過消毒滅菌的物資通過潔物貨物電梯(A-L17 & L18)運送至手術室樓層存放并派發(fā)至相應手術室。A座三層的手術區(qū)包括住院手術室、急救手術室以及術前準備室,可直接到達B座三層的病房區(qū)(Arrow 1)。此外,一條內部的無菌樓梯可直達四層的職員辦公室、更衣室等支持部門(Arrow 2)。

▲ 手術室
此外,接受治療的住院患者以及門診患者的交通流向會嚴格區(qū)分開,最低限度的減少門診患者與住院患者之間的接觸。這樣的設計安排減少嚴重病患與醫(yī)院職員、設備器械等的接觸,同時降低術前術后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
門診非住院患者通過主入口進入A座電梯到達術前診療臺(Arrow 1),手術結束后患者進入恢復區(qū)(第一階段),然后進入恢復區(qū)(第二階段),最后進入休息室(Arrow 2)。門診住院患者與門診非住院患者經同樣路線到達術前診療臺(Arrow 1),不過在恢復區(qū)(第一階段)之后患者會通過廊橋到達B座病房區(qū)的相應病房(Arrow 3)。

▲ 手術室
住院患者接受手術時,由B座病房區(qū)經廊橋行至A座手術區(qū)(Arrow 1),到達手術診療臺(Arrow 2)后進入手術區(qū)。手術完成之后,大部分患者在恢復區(qū)(第一階段)進行短暫恢復或者直接進入小兒科加護病房進行恢復(Arrow 3)。

▲ 手術室
我們的手術室設計為2間手術室共用一間手術洗滌室,每間手術室都可直接通往其專用的術前準備室以及麻醉室。患者只會通過潔物走廊一側進入手術室,而使用過的儀器物資會通過污物走廊運離手術室。潔物區(qū)與污物區(qū)清晰明確的分離開來,避免二次感染,同時物流流向必須保持為單向。

▲ 手術室
中心消毒供應室
Central Supply Service Department
中心消毒供應室(Central Supply Service Department)在現代醫(yī)院設計與規(guī)劃中屬于一個至關重要的醫(yī)療輔助部門,主要負責醫(yī)院醫(yī)療、教學研究所需的所有無菌器材及消毒物資。中心消毒供應室的功能是否配套、設計是否合理不僅影響醫(yī)院的順暢運作,更關乎病人的健康。
香港兒童醫(yī)院的中心消毒供應室位于A座B1層,主要負責A座3層的手術室群、ICU病房以及其他主要門診部門。在設計時,我們將其分為三個區(qū)域:
①凈化區(qū)(Decontamination Area):重復使用的機械設備、物資在該區(qū)域內通過人為或自動化程序進行清潔、滅菌;
②裝配包裝區(qū)(Assembly & Packing Area)經過凈化區(qū)清潔滅菌的設備物資運送至此,進行裝配包裝或做進一步的處理;
③倉儲區(qū),在配送之前,經過裝配包裝的物品暫時儲存在此。

▲ 中心消毒供應室
三個功能區(qū)塊通過設定為不同的氣壓環(huán)境保證將細菌及污染物明確限制在指定的負氣壓環(huán)境中,防止了細菌及污染物的大面積擴散。
此外,我們的設計也會考慮污物分流運輸過程的路線:在A座和B座產生的污物會分別運送至地下室,再通過服務走廊(Service Corridor)運至中心消毒供應室。進行清潔后,再以不同的路線將潔物分流運輸至不同部門。
在整個運送的過程中,嚴格保證潔物和污物的分離,且潔物處于密封的環(huán)境下,避免運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藥劑科(無塵室)
藥劑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保證無菌制藥,整個制藥過程需在高度凈化、無菌的環(huán)境及層流凈化罩下,由受過訓練的藥劑人員進行,確保制成品的質量。因此,藥劑科需達到無塵室的設計標準。
無塵室(Clean Room,亦稱潔凈室)是指將一定空間范圍內空氣中的微粒子、有害空氣、細菌等污染物排除,并將室內的溫度、潔凈度、室內壓力、氣流速度與氣流分布、噪音振動及照明、靜電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圍內而特別設計的房間。為達到醫(yī)院用家對制藥環(huán)境的高標準要求,我們在設計時尤其關注:
①設計布局--兒童醫(yī)院的藥劑科無塵室視為無菌制劑準備區(qū),是一個四分區(qū)設計,可容納兩間特制的潔凈室、一間無菌準備區(qū)、兩間相扣的壓力控制更衣室和一個空氣鎖室入口。而無菌制劑準備區(qū)附近會有一間清潔原料室,一間成品質量控制和貯存區(qū),以及一間清潔室。
②氣壓差--無塵室應滿足所需的氣壓差始終保持不變,設計和建造應以允許其在運作模式中保持所需的房間壓差為基礎,并考慮到人員流動、房間功能實施和倉口轉移以及潔凈室內部房門開閉等因素對氣壓差可能造成的影響。
以下圖為例,顯示為紅色的房間具有最高的正氣壓,顯示為紫色的房間氣壓相對紅色的房間較低,顯示為綠色的房間具有最低正氣壓。而顯示為黃色的房間則沒有氣壓控制系統設備,其氣壓值與走廊相同,以作為進入無塵室之前的緩沖區(qū)。

▲ 藥劑科設計布局
空氣中的微粒子,有害空氣,細菌等污染物由較高氣壓排除到較低氣壓。制藥區(qū)域的氣壓值為最高,其次為更衣室、準備室及存儲室。
③全流程設計--為避免交叉污染及灰塵或污垢的產生,較高正氣壓的房間為潔凈區(qū)域,制藥生產均在此區(qū)域進行,根據空氣由較高氣壓流動到較低氣壓區(qū)域,即使有任何人員流動進出都可保證無塵室的無塵無菌條件。
④門框和門板的密封性--無塵室內均安裝自動密氣門,而每一扇進出制藥區(qū)域的密氣門都是連鎖相扣式鎖定裝置。
如上圖,工作人員從緩沖區(qū)(黃色)開啟第一扇門進入更衣室(紫色)后,只有第一扇門完全關閉方能進入準備室(紫色)或制藥區(qū)(紅色),以確保無塵室在任何時間皆保持為閉合系統。
基于無塵室及其設備的特殊性,在對無塵室進行布局和設計時,一方面,我們需要遵循業(yè)主要求,有效地清潔以避免交叉污染及灰塵或污垢的產生,以避免交叉污染,減少遺漏、錯誤應用或控制步驟的風險;另一方面,由于進行無塵室施工對設計完成度非常高,設計精度要求十分嚴格,我們還須全面考慮設計、建造、改裝和維修的全流程,以適應其將要進行的作業(yè)。
五放射科(電離輻射室)
由于放射科會由住院病人和??崎T診病人共享,考慮到分流及動線,我們將接待處設計在入口處(下圖橙色區(qū)域),以便將不同類別的患者分流到不同各個治療室(下圖紅色箭頭)。此外,我們將相同用途的治療室(下圖紫色區(qū)域)盡可能設計在臨近區(qū)域,共享控制室(下圖紅色區(qū)域),以提高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下圖粉紅色箭頭)。
用家亦提及放射科的大型儀器較多,容易令兒童生畏。由此,我們透過活潑的室內設計來消除病童的恐懼,也特別將等候區(qū)設置于窗邊走廊(下圖黃色區(qū)域),引入自然光和街景,以減輕病童和家人候診時的壓力和不安情緒。而每組治療室均設獨立更衣室(下圖綠色區(qū)域),方便病童使用。

▲ 放射科布局
限于篇幅,實驗室、專科門診、康復中心、教學中心等的建筑設計在此不再贅述。
交通組織流向的設計
在醫(yī)院建筑功能設計當中,交通組織流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在解決醫(yī)院內、外部人、車、物流之間關系的同時,還要與醫(yī)院的醫(yī)療組織模式、智能化應用相互適應。
例如在B座的病房區(qū)樓層的設計中,訪客通過訪客電梯經主入口進入病房區(qū),職員使用職員或患者電梯無需經過公共區(qū)域即可進入病房區(qū),避免了人流中病患與訪客之間的二次感染;兩側的病房區(qū)都有通道直接連接至貨物電梯,避免了人流與車流的重復混雜。

▲ B座病房區(qū)交通組織流向
作者簡介
鐘明施 中建國際醫(yī)療產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副設計總監(jiān)
中建國際醫(yī)療產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副設計總監(jiān),香港注冊建筑師、香港建筑師學會會員、Beam Plus綠建專才、英國醫(yī)療工程學會會員,曾參與設計及建造香港兒童醫(yī)院、香港廣華醫(yī)院重建一期等大型醫(yī)院項目。